日本痛失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桂冠——日本经济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本文作者吴家睿,当代史研究者,主要兴趣为中国与全球化、当代中国史。
日本内阁近日给出了该国2023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最终萎缩0.4%的数据。伴随日元的持续疲软、国内人口老龄化后遗症的放大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疲软等原因,日本经济在过去两个季度持续萎缩从而陷入技术性衰退。
图片来源:karostartup
根据美联储计算,(折算美元)日本去年的名义 GDP 总额为 4.2 万亿美元,而德国则为 4.46万亿美元。日本的经济规模已落后于德国,从而失去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桂冠。本文将带领读者简要回顾日本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史,包括日本经济在二战结束初期的基本格局、战后经济增长的奇迹、广场协议与失落的十年、以及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形式。本文旨在探索日本经济常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和“东亚模式”的局限性。
01
闭关锁国与经济崛起
日本的当权者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的战国时期便已发觉西班牙及基督教会可能带来的威胁。为防止日本被西方殖民和文化入侵,日本在江户时期便已坚持的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幕府仅允许国内市场与清朝、朝鲜、荷兰和极少数地方势力进行有严格限制的贸易交流。后来的故事对我们来说便更加熟悉了,日本在经历“黑船事件被迫打开国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明治维新重振国力”等一系列事件发展后不但并未被西方殖民,甚至成功富国强兵走上了与西方殖民者一样的对外扩张路线。
德川家康,德川幕府的第一任将军和江户时代的开创者
自明治维新以来,由于不断的对外扩张所导致的外债超发和债务膨胀,日本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陷入了大萧条,该国的经济体制也陷入崩溃的边缘。但一战的到来使得欧洲各国对军火与军工产品的需求暴涨。因为日本地处东亚远离战火纷飞的欧洲,该国得以偏安一隅并对外出口军火。
日本的经济从而得到极大提振并出现首次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这次的“大战景气”救活了日本濒危的经济市场,也让重工业在日本的经济舞台中占到了主要位置。
明治维新:日本通向现代国家之路 (图源:history.com)
一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军工产品的需要骤减,使得极度依赖国际市场出口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随后到来的昭和金融恐慌导致了国内市场挤兑,同时到来世界大萧条(1929-1933)也让日本经济彻底遭遇急剧的衰退危机。日本政府的官僚在此时受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如苏联五年计划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也主张实行指导经济以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次决定成功让日本在二战前成为国家统治经济体,并也为二战后兴起的“东亚模式”埋下伏笔。
日本银行在大萧条时期大量倒闭 (图源:Bank of Japan Review)
02
战后腾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使日本经济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战争结束初期的几年,日本经济面临了超级恶性通货膨胀、各种生产原材料短缺、黑市混乱、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各项问题。此时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驻日盟军司令部在日本执行了解体财阀、农地改革和颁布劳动三法等政策并有效平稳了日本分崩离析的经济市场。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经济再次得到了“特殊景气”的支持,彼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急需日本生产更多军需与军工制品。日本军工业和重工业的飞速增长使得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再次回复到战前水平。
兴建于战后的新日铁千叶县炼钢厂 (图源:Wikipedia)
得益于再次回复到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生产模式和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基建建设的完善,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进入了高度发展期并于1968年顺利赶超联邦德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的经济市场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发展前期,这里我主要指代1950-1970年代,因为“特殊景气”的刺激与日本重工业的发展,日本此时的产业重心主要由钢铁、造船、化学制造等重工业生产组成。然而在1970年左右,日本的轻工业制造也得到提振,全国出口的商品更多的转向了如汽车、彩电和家电等消费产品。
1950年代日本生产的电视 (图源:Wikipedia)
03
东亚模式 (East Asian Model)
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继承了“战前传统”增大了对企业的控制与干预,并首度开始了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此时政府强调投资于某些经济部门以刺激私营部门特定行业的增长。在这一模式中,政府扮演着较为特殊的作用:通过采取经济干预主义措施来改善市场缺乏匹配稀缺资源的局限性。国家通过对金融和银行业务的渗透、直接支持国有企业或优先培养私营龙头企业等方式指导发展方向,并通过出口实现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储蓄率。
比如在1956年,日本政府着手制定了“电力五年计划”。 政府开始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此举直接促进了社会大量进口外地原油,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发展,并导致了耐用品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三神器”的出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这一连锁反应激励了日本战后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时称神武景气。而在1958年后,日本政府开始引导企业生产如汽车、电视等家用电器和钢铁,出现了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称为岩户景气。
东海道新干线于1964年开通,这是日本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全球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 (图源:Wikipedia)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日本的整体实际经济增长率非常高:60 年代平均达 10%,70 年代平均达 5%。然而东亚模式也导致了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和国家宏观指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04
出口问题与广场协议
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第一次止步于1974年。由于日本的经济增长极度依赖于以外汇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1973年布莱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对日本的进出口市场造成了极大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后,大量国家先后加入了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货币制度。但由于多次美元危机的爆发与美元经济制度本身的矛盾性,该体系与1973年最终瓦解。世界各主要货币体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而日本也不例外。这次汇率变更导致的直接损失给日本不断增长的出口产业带来了当头一棒。伴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世界物价通胀,日本经济在1974年迎来了高速增长模式的终结。
举办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华盛顿山旅馆
上文已经提到,日本经济在战后高度依赖出口。而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从钢铁和化学重工制品转向了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这让出口成为了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但同时也引起了日本与美国和其他出口导向经济体的贸易摩擦。
1980-85年间,美元大幅升值近50%之多从而导致了美国商品出口的受困、贸易逆差的加重以及贸易冲突的加剧。1985年,美国同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五大发达工业国家假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会晤后签订协议: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有秩序的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日本GDP增长图(图源:世界银行)
因为日本经济增长对商品出口的极度依赖,日元的升值导致了(1)日本出口产业失去了竞争力 (2)人力需求较大的制造业大量外移 (3)进口产业因为货币购买力的加强而不断提升。 尽管日本经济在短期内收获了一波经济繁荣,但很快袭来的经济过热和带动的金融泡沫使得日本股价与房地产业全面崩盘。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日本经济开始陷入漫长的低迷期。日本经济在日元升值萧条后进入了“失去的十年”。
05
新世纪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增长一直面临兜兜转转、停滞不前的问题。日本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曾迎来了经济的缓慢复苏期,但2008年到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再次使得日本经济遭遇沉重一棍。中国也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位于东京的日本银行本店(日本央行总部)
在安倍晋三上任后,为了挽救日本持续多年的经济困局,安倍内阁试图通过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以货币贬值提高日本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本银行也于2016年实施负利率政策,试图通过鼓励借贷和支出来对抗长期通货紧缩。尽管灵活的“安倍经济学”为日本经济市场带来了更多可能,但由于日本经济极度依赖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家出口、日本国内社会内需长期不足、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等影响,日本的经济困局仍难以破局。
06
痛失第三大经济体的桂冠?
日本在2023年的后两个季度连续萎缩,分别为2.9%和0.4%,使得全年的名义增长仅为令人失落的1.9%。日元兑美元汇率在过去两年的大幅下跌,在2022 年和 2023 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了近五分之一,其中去年下跌了 7%。
日本今年经济增长预览(图源:2023)
我们在历史的经验中可以得出,日本经济的国内内需增长乏力且增长极度依赖进出口市场。日元的升值可能会导致日本出口产业丧失竞争力和产业外移但日元的贬值却又会导致出口利润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乏力。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德国同样面临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的问题;而且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上涨和地缘政治危机也极大的动摇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那么为什么德国可以超越日本呢?德国难道没有遭遇经济困局嘛?
答案是德国并没有脱离经济困境,只是日本的问题更加严重。首先本文并不否认日元贬值是德国名义GDP超越日本的重要原因。但我们需要注意名义GDP并不等于实际经济增长,而且德国经济大幅超越日本也是在换算美元计算的前提下。实际上德国经济在过去一年同样经历了衰退不前、劳动力短缺与能源上涨、购买力下降、建筑和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建筑和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投资难以拉动等问题。
日本与德国GDP增长对比,其中红色为日本;黑色为德国(图源:朝日新闻)
但相比于德国,日本的经济面临着长期停滞的问题。根据IMF的数据,从2000年到2022年,德国的实际增长率达1.2%而日本仅为0.7%。同时根据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日本在世界名义 GDP 中的份额已从 1995 年的峰值 17.8% 降至 2022 年的 4.2%。" 这恰恰证实了三菱日联研究咨询公司的专家所述:"增长率的差异是长期积累的,日元贬值是最后一击。
另外如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早已不比五十年前。日本在二战之后先是通过生产原件实现经济腾飞再是通过生产最终产品实现二度增长。但如今智能手机早已取代电视机成为电子消费品中的佼佼者——而日本在此类先进科技制造业的蛋糕却在日渐缩小。
日本仍旧发达的汽车制造业(图源The Japan Times)
正如朝日新闻的评价一般:“日本在制造电子元件方面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日本生产最终产品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的能力仍在不停减弱。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IT巨头与先进半导体公司都在迅速发展并占据领先地位,而日本在前沿的科技创新和制造方面都已落后于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第一产业农业部门仅占该国GDP的1%左右(相比之下中国占比约16%),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如金融保险、通讯、零售等)已达到全国GDP70%的占比。根据日本的发展经验,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发达,经历“东亚发展模式”国家的社会就业重心会从农业过渡到制造业,然后再向到服务业迈进。
日本经济结构,蓝色为服务业,红色为制造业,绿色为农业
最后,纵观日本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无疑能得出多重经验与启示。以政府引领企业投资和指导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在发展初期无疑起到了核心作用。但东亚模式本身存在局限性,比如政府的过度投资、资源分配不均匀、难以重组的金融体系以及专注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很可能导致体制改革困难与经济结构的僵化。
而从日本这一案例来看,“新兴科技的创新突破”、“产业布局的综合性”、“进出口国家的多元化”以及“内需市场的开拓”或将成为打破东亚模式局限性的突破口。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Yung Chul Park, “Failures of 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An Overview”,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A Post-Crisis Paradi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Japan’s GDP falls behind Germany to fourth place amid weak yen”, The Asahi Shimbun,
https://www.asahi.com/ajw/articles/15168705.
“Japan just lost its crown a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economy”, CNN Business,
https://edition.cnn.com/2024/02/14/economy/japan-economy-recession-hnk-intl/index.html
“Japan’s economy contracts for second straight quarter on weak demand”,Financial Times,
https://www.ft.com/content/610ef0bc-a199-4e33-9350-a09d3ca0aa07
Seung-Wook Baek, "Does China follow '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35 (4): 485–498 (2005).
科睿研究院最早成立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际科学与人文科学院(International Cor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建设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致力于搭建学术界与社会间高效沟通的桥梁,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赋能至新时代社会发展。
作为科睿研究院主办的官方号,我们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知识交流平台:持续推出与当代社会相关的洞察分析与时事评论,定期发布高质量专栏文章与交流活动,并推送有价值的学术资源和最新资讯。同时,学院积极欢迎读者们的踊跃来稿,参与我们的知识传递之旅中!
往期推荐
1
OpenAI发布全新视频模型Sora,到底有多强?
将革了谁的命?
2
渐行渐近的数字税
3
国产替代与文化自信下的消费品行业:
从威士忌说开去
4
专家频繁变“砖家”,抛砖引“战”,为哪般?